其实不止这两部。还包括了更早的《幕后玩家》,《超时空同居》我隐隐约约感觉到,演艺圈的徐峥、宁浩系正在形成。

这个派系的共同特点是:1.拍的都是商业片,而且是有态度,有个人气质的商业片。2.对观众友好,把片子尽可能拍好看的同时,降低观影难度,不为了导演的个人表达而让观众看得累。3.以新导演为主,以年轻导演为主,以学院派出身的导演为主,大多同时能编能导。4.徐峥导演和宁浩导演两位作为“母鸡”,从选材到监制到主演一条龙服务,把这群初出茅庐的“小鸡仔”带出来。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其实,这个派系的真正掌舵人和话事人,应该是宁浩导演。那为什么我要把徐峥的名字放在宁浩的前面呢?因为自从《泰囧》这部电影,以小博大,创造了中国的票房纪录之后,导演徐峥的声誉一飞冲天。尤其在对于电影界并不敏感的普通老百姓心里,徐峥两个字就是质量保证和票房保证。可以说,对于投资商和发行商的吸引力,徐峥会比宁浩更高。(宁浩导演的《疯狂的石头》,《疯狂的赛车》,当年同样创造过奇迹,只不过这个奇迹来得太早了一点,没有赶上中国票房大爆发的年代。此后,宁浩导演的《无人区》被封多年,《黄金大劫案》的票房口碑也不如预期,《心花路放》稳住局势。也就是说,宁浩导演自己接下来想拍部什么片子,拉投资还是ok的,但终究比不上徐峥的《泰囧》和《港囧》,票房超高,到目前为止无一败绩,对于投资商和发行商来说,简直就是送财童子。可能有人会想拿《港囧》的质量说事儿,那么做个不恰当的比喻吧。我之前写过一篇有关琼瑶《还珠格格》的文章,现在的徐峥导演,就相当于拍了《还珠格格2》的琼瑶女士,凭借前作的高质量,后面这部作品即使有瑕疵也能够成为票房保证。
真金白银赚进来,哪个投资商不喜欢?而在还没有下一部之前,在没有票房失手过之前,所有的投资商都会默认徐峥就是有这样的票房能力。)此外,徐峥导演是演员出身,能当监制,能当主角,也能客串,就像足球场上又能射门,又能传球,又能抢断,身位更灵活一些。对于他看好的片子,他会亲身上阵,用个人的票房号召力直接提供加成,对这些新导演会有更大的帮助作用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有些人看到我把《幕后玩家》和《超时空同居》摆出来,可能会一脸懵逼。那么,具体讲一讲这两部片子跟徐峥之间的关系。
先讲一讲更为喜闻乐见的《超时空同居》。
徐峥导演客串出场,在里面演了个扯面师傅。这是大家都知道的。

如果看过花絮的,还会发现这个扯面师傅还有在片外的大笑点。

因为有了这段客串,所以《超时空同居》在宣传的时候,堂而皇之的把徐峥放在了海报的正中央。

但有一些事情大家可能不知道。
徐峥在片头的字幕里出现了三次,分别是特别出演:

影片监制
(徐峥的真乐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,是《超时空同居》的主投方,投的钱最多,也享最大的收益。)


以及原创故事

假如是不要脸一点的导演的话,估计就直接把自己的名字写在编剧一栏了。
但是徐峥很谦逊,只写了“故事:徐峥”。
而把编剧、导演的荣誉都留给了苏伦导演自己。


“故事:徐峥”这几个字有什么意义?
说明《超时空同居》根本就是徐峥的一个脑洞,也许最初是他自己想要拍的,或者他认为,在这样一个时间点,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框架,用来制作一部商业片,市场的接受度应该会比较高。于是由苏伦写成了剧本,并且拍了出来。
查了一下苏伦导演的过往经历。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,广告导演,曾拍摄康师傅、肯德基,现代汽车等广告片,在冯小刚的工作室工作过,在给徐峥拍汽车广告的时候,认识了徐峥,后来进了徐峥的团队。徐峥的《港囧》,她是执行导演。
苏伦一直有自己的导演梦。徐峥向她表示过,如果你拍电影,我愿意做你的电影监制,全程为你护航,保证你的电影是一个完整的不太差,至少对得起观众的合格电影。至于是否优秀,在于你,不在我。
《超时空同居》的剧本,苏伦在徐峥的监督之下,打磨了两三年。


顺便说一下,《超时空同居》的男主雷佳音也是徐峥推荐的。
雷佳音当年是徐峥剧团的同事,宁浩导演拍《黄金大劫案》的时候,就是徐峥推荐他去演“小东北”的。这是第二回推荐了。
多讲点八卦吧,苏伦在选男主的时候,特别想请刘昊然,太贵了,请不起。
徐峥提出来自己主演,被苏伦给拒绝了。
正在这时候,雷佳音的《我的前半生》上档,徐峥也看了,觉得他演得特别好,在女观众群体里的号召力也够高,于是向苏伦导演推荐,最终委以这部爱情电影的男主重任。
这部片子的女主角选人也不顺利。
苏伦看上的某女星,直接拒绝,表示她只演10亿级别的电影。
雷佳音听说这事儿,推荐了跟自己曾经合作过电视剧的佟丽娅。这姑娘不但来了,还找了一帮圈内好友客串配角。

也就是说,我们现在看到的李光洁、李念等等明星,很多都是计划外的。
(据说李光洁是友情支持,没有收片酬。佟丽娅拿的也很少。)
也就是说,《超时空同居》原本是一部投资小、票房预期不高,圈内人并不看好的电影。如果不是徐峥加持,这片子能不能拍出来都是问题。
直到片子拍出来,发行方光线影业看过质量,提供了5亿的票房保底。
现在么,累计票房已经接近九个亿了。
因为票房太好,干脆延了一个月的档期。到7月18号下档的话,再攒几千万还是做得到的。

关于这片子的成本,我看到两种说法,一种是两千万制作500万发行,还有一种是4000万左右。不管是哪一种,徐峥在这部片子上都赚翻了。
而苏伦导演经此一役,下次再想拍片,还愁没有资金或者演员难找吗?
再来讲很多人不那么喜欢的《幕后玩家》。
这部我写过影评,所以直接奉上链接:金知:如何评价电影《幕后玩家》(A or B)?

导演任鹏远是新人。
查了下履历,1986年出生,2009年毕业于英国伦敦金斯顿大学电影制作专业,获得硕士学位(Kingston University, MA Filmmaking)。在校期间所有学科均获得 A 以上成绩。 毕业前 , 任鹏远担任导演拍摄金斯顿大学官方宣传片《KU and UK》。
从毕业时间看,是非常单纯的学院派。在大学毕业之前只有校园生活的经历。成绩应该相当不错,也有被人认可的才华。
2010 年,进入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实习。
2012年,开始独立创作电影剧本。《幕后玩家》是他2015年创作出来的剧本。
另外,2013年他有部电影《刺夜》上映,投资方之一是央视电影频道,男主蒲巴甲。貌似没啥水花。
2017年1月,加盟由陈坤创立的影视公司东申影业。说明之后就是坤哥罩着的人了。
加盟东申影业后,任鹏远表示,“陈坤是一位对剧本非常严苛的演员,未来五年我仍以剧本创作为基础,计划完成两至三部电影,希望尽最大所能完成与陈坤的合作。”
出处:
但在这之前,任鹏远想拍部投资额稍稍大一点的片子,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。
影视工业网:《幕后玩家》在最初都经历了哪些状态,以及定位是什么?任鹏远:我一直想拍商业电影,所以也是一直为这个做准备。最初这个故事是小人物找大人物复仇的故事。但写着就发现大人物的心路历程特别好玩,从他的角度来写这个故事会更有趣。所以故事就变成了一个“大人物”被人设局,然后这个人怎么从局里出来,再完成一个内心成长的故事。这个故事是2015年开始落笔写,也是经过了无数次的更改,才慢慢成了现在的样子,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。对于我来说重要的节点就是海润接受我这个项目,经过他们促成了我和徐峥老师的接触。在这之前,其实是特别痛苦的一个阶段,我花了很长时间找投资,一次一次被拒,但是到了这一步,速度一下变得特别快。徐峥老师看完剧本之后也提了好多意见,当第二次递给他修改后剧本的时候,我们见了一面,见面前我有一个预感,这个事差不多了。果然就一见面,他就答应了做主演,然后同时做监制,整个事情才开始了正常的流程推进。……徐老师就是福星嘛,他来了以后好多事都特别顺,大家都愿意冲着他来。影视工业网:所以,对你来说和监制还是有一个信任的问题?对于你来说,监制带给了你什么?整个团队之间的信任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?任鹏远: 徐老师带给我的更多是经验吧,就是在现场、后期剪辑上的一些经验。然后包括他自己是一个很成功的演员,在戏这方面其实也帮了我不少。其实徐老师对我是一个全方位的帮助,因为每天都在一起工作,很难说出什么细节。说到信任,其实两个人刚认识,大家都会有一个信任问题。《幕后玩家》我们先拍摄的戏份是医院,拍摄的时候徐老师第一天是盯全程,但他基本不说话。然后,第二天盯了三分之二,第三天盯的了半天,第四天就不来了。其实你完全能感觉到,他是放心的,也是通过这些,慢慢的去建立的信任感。其实年轻导演最累的就是,拍戏的时候可能只有30%的精力是放在纯创作上,然后70%都是在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,当然,我觉得导演就是解决问题的。包括在筹备期,我已经没有精力去做创作上的更改,这时候所有的人都要来找我解决问题。因为你是导演,就得面对这件事。出处:《幕后玩家》导演专访:拍戏时只有30%的精力放在纯创作上_百科TA说
这话的意思,其实就是一个有梦想的导演,拿着自己写的剧本四处碰壁,然后遇上一伯乐,有了徐峥坐镇,这片子才要投资有投资,要演员有演员,也就是正式上马开始制作了。
谈到接这部电影的原因,徐峥直言影片满足了自己的戏瘾,“拿到剧本后一口气就读完了,除了人物和故事吸引我,表演上也有很多挑战,特别多封闭空间的独角戏,让我很想去演。”
《幕后玩家》票房3.58亿,比《超时空同居》低了不少。
成本没查到,但涉及到大量的搭景,还有动作戏份,应该要比《超时空同居》要高。
无论如何,回本是不成问题的,应该还有不少钱赚。
更重要的是,这部片子的题材——金融、犯罪、悬疑、密室囚禁,在国产片里非常新颖。
看到有人对这部电影如此评价:
这部非IP改编的悬疑片,也正式突破了国产原创悬疑类型片的票房天花板。
「这篇文写完上面那些以后,停了好些天,没有继续写下去,原因是丢稿。知乎的保存和同步有问题,大约丢了1000多字。同时丢稿的还有李冰冰那篇,丢的更多一点,很痛苦。
还是决定要写完。不过,丢了的部分就不补了(主要内容是关于国产片中“悬疑”题材的发展历程),按照全文最初的原始构架来完成吧。」
《我不是药神》与徐峥、宁浩之间的关系,就更明显了。

假如出现在海报中央的人不是徐峥的话,凭借其余几位的人气,根本吸引不到那么多人在点映期间进电影院,也就不可能未映先火,口碑爆棚,形成滚雪球效应。
这几年,好片子得不到好票房,是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。
比如《钢的琴》,那时候王千源还不是迷妹们的心头好,完全拉不了票房,这部于2011年上映的被众人叫好的电影,最后拿了662.2万票房。

近一点的,《心迷宫》、《老兽》、《八月》、《路边野餐》、《嘉年华》等9部青年导演所执导的影片票房加起来,竟然也过不了一亿。
聚焦青年电影人的FIRST青年影展联合创始人李子为曾经发过这样一条微博:


中国不是没有好电影,也不是没有才华横溢的年轻电影人,问题是,观众看不见他们。
当观众每次到电影院去,只能看到烂片的时候,他们就没办法对这整个电影市场有信心。
那么,观众为什么看不到这些电影呢?因为院线认为,没人会喜欢看,所以一开始就没给多少排片,排片越少,观众就越看不到,导致票房更低,进一步印证了院线的预判,带来恶性循环。
这种恶性循环如何打破?可以依靠电影人缓慢地积累口碑。
比如,《绣春刀》第一部没过亿,但喜欢的人挺多,第二部就拿了2.6亿。
比如,忻钰坤导演的《心迷宫》票房1065.6万元,他的下一部电影《爆裂无声》就拿了5420.9万。这部的宣发和排片其实也说不上好,但有一批喜欢《心迷宫》的观众特地去捧场,票房就直线上升了。
再比如,当年徐峥自己的《泰囧》,为什么一上来就能拿12个亿?这跟之前《人在囧途》的良好口碑是分不开的,但《人在囧途》自己只拿了3000多万票房。(所以《人在囧途》的版权方还找徐峥打官司来着。)

但是,要靠新导演自己慢慢积累,终究是比较慢的。
万一中间哪部电影票房特别不理想,恐怕就再也没有拍下一部的机会了。
这种时候,有人带着,有人推着,有人护着,是完全不一样的。
《我不是药神》就是这样的幸运儿。
宁浩、徐峥两位导演,何止是护航,何止是简直就是用自己半生积攒的票房号召力,替文牧野在圈观众啊!


无论是电影片头、海报上的大字,还是发行时的一次次站台,都能看出宁浩、徐峥对这部电影的重视程度。
尤其是钱方面。
《我不是药神》的投资盘子如下:由坏猴子影业、北京真乐道文化、欢喜传媒、北京文化、北京乾坤星宇、唐德电影等六家公司出品,北京文化负责发行。此外联合出品里还有阿里影业、北京聚合影联、万达影视、优酷电影、北京真乐道投资等等多家公司,联合发行里有北京聚合影联、淘票票 、五洲发行等公司。

最近,因为票房爆了,所以有好事者八出了投资占比。
影片的第一大投资方是宁浩旗下的坏猴子影业,投资比例约为25%。
欢喜传媒的投资占比约为20%。
徐峥旗下的北京真乐道,其投资在坏猴子影业与欢喜传媒之间。
这部片子的投资额为不到一个亿。
也就是说,宁浩花了接近2500万,徐峥花了2000多万。他们的投资占了总投资额的接近一半。
现在票房是爆了,大家都有不少钱赚,可要是亏了呢?
这世上,其他的支持都是虚的,唯有真金白银拿出来,不怕被你亏掉,这才是真的支持和绝对的看好。
数据出处:《我不是药神》本周票房无悬念迎来20亿大关 背后各出品公司收益如何?

接下来继续讲八卦。
《我不是药神》这个片子原本是宁浩自己想要拍的。
作为中国商业电影界的大拿,他每年都会拿到无数写好的剧本。大部分剧本,看了也就看了,不会留下什么印象,但是,有关于“药神”的这个,却一直在他脑子里面萦绕。
而徐峥看过这个剧本,也非常喜欢,过一段时间总是会问宁浩,“药神”你什么时候会拿出来拍?
导演的创作状态,是一个很玄妙的东西。有的时候明明知道好,但时间、地点、人物、场景不对,可能就会一直搁着。
直到有一天,宁浩遇到了文牧野,签下了他。文牧野之前没有拍过长片,几部短片都是非常现实主义的题材。这让宁浩觉得,可能他会适合这个题材。当时,原本文牧野有自己的另外一个计划,但听完这个故事,他决定,就拍“药神”。
剧本打磨了两年。文牧野提供设定,编剧钟伟一遍遍地改,改出来一稿,文牧野再出提出修改意见,告诉他自己要的是什么,然后把剧本框架推倒重来一次。而宁浩每隔十天半个月,会跟文牧野聊上十几二十分钟,用自己的经验告诉他,哪些想法可行,哪些想法最好放弃。
在一年多的时候,文牧野遇上过瓶颈,觉得怎么都改不了了。宁浩跟他说,“你要真决定这么定,不是不可以。”文牧野想了想,回去继续改了。
最后一稿剧本完成后,宁浩给文牧野发了这样一条微信:“我会为参与这部电影而骄傲的。”
宁浩还找到徐峥,把剧本给他看,说:“你也来监制吧!”
因为徐峥决定出演,所以剧本根据他的情况又做了一点调整。原本“程勇”这个人物是北方人,根据徐峥的自身情况改成了上海人。所以,我们会在片子里看到,说着一口软软糯糯的上海话的“程勇”,却有着一颗糙爷们的心。
徐峥进场的同时,宁浩退场。他们两人关于监制工作曾经有过约定, 宁浩主攻前期部分,在剧本、影片定位、演员选择等方面提供意见;徐峥则在拍摄和营销阶段方面提供帮助(从一开始的“药你笑”到后来的“生如夏花”,很明显,刚开始是想让观众误认为是喜剧而入窠,直到接受度够高了,才告诉大家真实的主题)。
但是,这些意见和帮助是非常有节制的。宁浩说过:“我们从各个层面协助导演,但从不替他做决定,一部电影只有一个导演。”

很多评论都提醒我,注意“坏猴子七十二变”计划。
文牧野正是“坏猴子”的签约导演之一。
《我不是药神》并不是“坏猴子”第一部推出的电影。打头炮的其实是《绣春刀2:修罗战场》。
在电影海报上,可以看到大大的“宁浩监制”。

用导演路阳的话说,宁浩的参与,对这部电影的意义重大。“如果没有他(宁浩),这部电影可能会变成一个我不那么喜欢的电影”。
跟《绣春刀》相比,《绣春刀2》有了明显的变化。
首先是投资大了,制作成本从3000万涨到了近8000万;
其次是演员阵容更有名了,连杨幂这样的“流量”也来轧一角;
这两点可以说是互为因果。随着制作成本的上升,电影的制作精细程度提高,对演员的吸引力增强,但同时,盈利预期提高,回本压力增大,对市场也需要有更多妥协 。
在《绣春刀2》上映的时候,路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,说得非常坦率。《绣春刀》之所以会有续集,就是因为有投资方看上了看上了这个ip之前积累的好口碑,想要多做几部,赚点钱。
因为是奔着这样功利的目的去的,所以,在创作的时候颇多制肘。在安排人物剧情的时候,还需要好好掂量,哪个角色是观众喜欢的,要多保留一点;什么东西是很多人表扬过的,也不能少……创作的时候,束手束脚,在所难免。
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:当你在做一件事情(比如说炒菜),边上有一堆人在指手画脚,这个叫你要这样,那个叫你要那样。满足那么多人的要求,就已经累得够呛了,还有多少力气留给做菜?
当路阳觉得自己没有力气来应付这么多要求的时候,他突发奇想,请宁浩入局。
2014年,电影局拍了一些导演去派拉蒙学习。宁浩和陆阳是同一批,两人在这次学习过程中建立了友谊。(路阳说:“我当时很惊讶,他(宁浩)只比我大两三岁,可他的思维太成熟了,他对世界的看法和深度,他的冷静和客观都是我所不具备的,真的很吸引我。”)
宁浩同意担任监制后,路阳觉得自己被彻底解放了。
第一点改变,是他不需要再考虑钱的事情了。
无论是资金引入,还是宣发方向,都由宁浩来掌控。路阳本人不需要再管。
第二点改变,是原本已经写好、所有投资方都表示同意的剧本,被废掉了,宁浩建议路阳重新写一个。
而重写剧本带来的演员档期改变、投资金额追加、制作和宣发节奏打乱等问题,也都由宁浩扛了下来。
重新回到纯粹创作状态的路阳,找回了自己最原始的创作冲动,他说,《绣春刀·修罗战场》 变成了一部“就算没有‘绣春刀’的IP,我也强烈想拍的电影”。
(未完待续)
原创文章,作者:阿峰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51xz.net/68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