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节前的最后一篇,就献给我们的国宝——熊猫。
熊猫,属于犬形亚目→熊科→熊猫属,现存野生个体约为2000只。
作为最不称职的食肉目,熊猫在进化中由于T1R1基因变异,导致吃肉味同嚼蜡,从此向素食主义者转变。
但它们的肠胃还是食肉动物的结构,无法很好的吸收竹子中的营养(虽然本来也不多),所以每天要吃上20~30磅的竹子,而且还要拉上个40来次。

有人用熊猫屎做肥料,种出来的茶叶卖到了每斤35000刀
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,就导致了熊猫一系列的连锁反应:
1. 更懒
为了减少能量消耗,熊猫平时都懒洋洋的。
虽然它们可以达到40~50km/h的时速,但俗话说“舒服不过倒着”,能不动就不动。

2. 更圆
和其他熊科相比,熊猫的体型更圆润。这是为了降低体表面积,从而降低基础代谢率。
早在800万年前,熊猫的远祖——始熊猫,看起来就还更“熊”一些。

始熊猫的体型只有熊猫的1/2,它们从食肉逐渐过渡为半吃肉、半吃竹子
3. 脸更大
为了嚼竹子,除了锋利的牙齿外,还需要有强壮的咀嚼肌。

长年累月下来,伴随着咬合力的增强,熊猫的脸也变得更大更圆。

差不多一个意思
在熊科中,大熊猫的咬合力明显高于体型接近的黑熊,与棕熊相差无几。

但熊猫也并非只吃竹子,果实、鱼类、昆虫以及……竹鼠,也在它们的食谱上。

竟敢和国宝抢食物,真是活腻歪了
即便如此,熊猫也很难获取足够的能量。
除了减少运动量之外,如果雌性熊猫在野外生了双胞胎,往往只会喂养比较强壮的一只,因为无法提供足够的奶水。

熊猫刚出生时仅有100g,浑身呈粉色(左)一周后,身体出现黑色毛发;二周后,眼睛出现黑色毛发(中)6个月后,可以吃竹子;18~24个月后,独立生活
在大众印象中,熊猫以繁殖率低下著称。
并不完全准确。
- 熊猫的繁殖期是每年的3~5月,相比黑熊的6~8月并不短,并非网上所说的“繁殖期极短”;
- 成年熊猫的发情率是100%,并非“性冷淡”。
但在人工饲养环境下,熊猫的繁殖欲望会大幅度下降(2000年前的统计值是26%),所以才有了饲养员播放不可描述的视频、食物中放伟哥……来撮合。

因为父母看了不可描述后……而出生的熊猫——林冰
但在我国人民的不懈努力下,通过不断改进饲养技术,近年来人工饲养的熊猫繁殖率终于达到了两年1胎,与美洲黑熊接近了。
2016年,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也将大熊猫的受威胁等级从“濒危”降为“易危”。但在我国,由于熊猫的特殊地位,仍然位列濒危动物红皮书中的濒危物种。
比较著名的易危物种还有:大白鲨、蝠鲼、儒艮、美洲鳄、山魈、南美貘、马来熊、眼镜熊,看起来熊猫是不是没那么“濒危”了
说到眼镜熊,它们虽然名气远不如熊猫,但二者的关系匪浅。

Emmm,有种熊猫被揍了的感觉……
眼镜熊分布于南美洲的西北部地区,是南美洲唯一的一种熊,也是南美洲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(体型上南美洲只有貘可以和眼镜熊相比)。

它们的面部、胸部有白色的毛发,因为状如眼镜,因此得名。
眼镜熊的体型和黑熊、熊猫接近,性情温顺,半树栖习性。
在熊科中,二者也是亲缘关系最近的。

和熊猫类似的是,眼镜熊也主要以植物为食。
从各种水果到仙人掌、棕榈叶,都是它们的主要食物。眼镜熊偶尔也吃肉,但仅占食物总量的5%左右。


差不多一个意思
眼镜熊的这种饮食结构,也导致了咀嚼力更强、头部更圆。
在熊科的所有物种中,眼镜熊也是头骨第二“圆”的,仅次于熊猫。

眼镜熊

黑熊
在熊科中,素食主义者并非只有中国的熊猫和南美洲的眼镜熊。
开头我们提到熊猫的始祖——始熊猫,曾分布于东亚和欧洲(法国、匈牙利等地)。
但到了500万年前,由于欧洲气温急剧下降,这批始熊猫(葛氏郊熊猫)就冻死了……
而东亚的始熊猫,也不止分布于今天的四川、秦岭地区,而是广泛分布于我国的西北、华北、华中、华南、西南,以及越南、缅甸等地。

化石分布
但到了200万年前的冰河期,恶劣的气候导致大量物种灭绝(比如剑齿虎),顽强求生的熊猫最后也就收缩到了西南地区的山谷中。

熊猫现状分布
除了我们熟悉的四川大熊猫,现存的还有秦岭大熊猫这一分支(二者均为熊猫的亚种)。

除了看起来像打印机缺墨之外……秦岭大熊猫的头更小、臼齿更大、吻部更短。

对比一下,吻部是不是更像“犬”
1957年,由于进山搜寻特务,误杀了一只“†花熊”,秦岭大熊猫才首次被发现。到了2005年,秦岭大熊猫被正式确认为熊猫亚种。
经研究,秦岭大熊猫、四川大熊猫大约在12000年前形成隔离,之后各自演化。相对而言,秦岭大熊猫的基因与原始熊猫更近,野性也更强。
现存的野生秦岭大熊猫仅有345只,占总数的20%不到,目前也已经沿用四川大熊猫的经验进行保育。
也许再过个十几年,我们就可以在各地的动物园看到这个国宝中的国宝了。

总算在春节前抽时间把这篇写完了,祝大家新年快乐,身体健康,我们明年再见。
原创文章,作者:阿峰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51xz.net/38106.html